第九十一章 科举、国考 二_帝国的荣耀
调教小说 > 帝国的荣耀 > 第九十一章 科举、国考 二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九十一章 科举、国考 二

  帝国的荣耀第九十一章科举、国考(二)

  几口大箱子被抬了出来。朱升李习等考"会同和都察院几位御史官。一同细细查看了上面的封条无误。然后命人开箱。箱子打开后。现出一叠-整齐的大信封。上面也贴有了封贴。

  在朱升等人的注视|。十几名考官将大信封取出。查验封贴完好。然后启封取卷。每取出一个信封里二十份试卷。就做一个登记。登记完毕就开始发卷。|而未启封试卷被重新装箱子里。装好贴上条。

  试卷被一一发到考生的手里。考将六大张溢着墨香味的试卷展在桌子上。先细细查看了一番。试卷上密密麻麻印了题目。都是用标准的宋体字印刷的。每一题都相应留有适当的空的。以便答题。

  在朱升等人开箱取卷时。有上百考务官已经分别向考生大声读诵了考试规则。并连同将一印有考试规的纸张连同草稿一同发到了每个考生的手里。考生必须先在在试卷一侧的空挡里填写己的姓名所属府县和学堂考生编号等信息。必须字迹工整不的超出填写范围不的在试卷上做标示等等。否则视为无效试卷。

  所以考生们都小心的填写着自己的考生信息。生怕出一点错。使的自己白考一通。忙完这些。考生们开始填写试卷答案第一张试卷全是贴经。类似于填空题。第二三张是经义。类似于解释。所以答题的空当留比较多。以看上去有两张试卷。实际上却没有第一张试卷题目多。出题的考官都是饱学之。他们出题非常讲究。把握也非'好不会出那些人耳闻目睹“名句名言”。但也很少出|种生僻的字句。出的都是每部书里要害和有关联的字句。

  第四张试卷是考诗词部分要求以“秋意”“岳武穆”“游学求志”为中心思想分别各写五律七绝七古各一首。题目不限。写景写人述志都算涉到了;词部分则是以《望海潮》《八声甘州》两个词牌令分别写一有关江宁景观和江南对陈汉战事的词。

  一眼望去。只见生们埋头在那里勤奋耕耘他们都是一府一县的有才之士。而且这次是江南第一考。很多舞弊之事还没有应此而生考生们都算是有真实学的人。所以杂考题目还难不倒他们。只见他们大部分人下笔有神。诗词更是妙笔生花。做的锦团花簇。

  朱升等考官只是待在正院里。的在看书。有的在闭目养神。有的偶尔低声交谈几句。他们的职责是出题审卷。反倒好到考场四处巡视。因为怕别人说自己给某些“关系户”做指点。反倒是刘存忠带着一帮军官和都察院御史官巡非常快他们与考没有太大的利益关系。所以也不用顾忌这些。只管看住谁敢舞弊。立即拿下做榜样。可是这些考生都很顾虑自己的名声。就算是偶尔想不出答案。也只是坐在那里独自冥思苦想。不敢有他心。让刘存忠的杀气没的方施展。

  时间很快就到了未。按规定生如果答完卷就可以交卷了。但是大部分考生依然坚持着。就算做完了题目他们也不舍的出去。只是再三检查。生怕出一点差错。但也了吃午餐的时。按照规定。考生可以举手。向考务官和巡查官申请。然后在至少一名考务官或巡查官的视下。拿出被重重检查过的食盒。用干粮和清水将就一顿。吃完后食盒就被放回到考房外面。以防作弊。

  过了申时交卷的考生越来越多。生收拾好自己的笔墨和食盒。带着它们将试卷交正院。由考务官将填写考生信息的一侧当即封订。然后整齐的码好。生随即离开考院。

  到了酉时。正是定交卷的时间。一声钟响。所有的考生必须停笔。收拾好笔墨和食盒。起身离开房。按顺序排队走出考院。而考务官会在巡查官的监督下将试卷一一收上来。统一封订。

  吃过晚饭。考院里便开始审阅杂考试卷。由于这个试卷没有难度。前部需对着“标准案”勾对错。再根据字迹工整给分就是了。这些“小事”就由考务"在考官的监下完成。他们分改试卷。然后再互相交叉检查几次。把前部分的成绩统计出来。

  至于诗词部分。就朱升宋带着李习陶安等十几名同考官一同批阅。他们都是饱学之士。诗词的好坏意境的高一读便出来了。琅琅上口让他们拍案叫好的自然是批注一个甲。稍次一点便是一个乙。至于丙丁估计被录取的机会不大。被丢在一边。

  诗词甲乙两等的试卷被朱升和宋再复查一遍。看是不是因为同考官个人判是否公正。丙丁两等的试卷。朱升和宋会分别抽调几十份出来复查。看是否因为同考官的个人喜好而出现偏判的问题。

  忙完这些。考务官也不急着开封

  字。而是将其按成绩分门别类收整好。而朱升宋等为那些前部分考试成绩不佳。诗词却的甲的考生争论开来。经义不精。却做好诗词的人不多但总有这么几个。朱升等人必权衡一下。这些考生是不是该在杂考中取为甲等成绩。几经权衡和争论。终于摆平了这件事情。

  最后。考官和考务官就在考院里休息。按照定制。从科考那一刻开始。这些考官和考务官是不允许出考院一步。必须在备森严的大院里待名次落定。交由刘定夺那一天。倒是巡查官可以因公事偶尔出去一两趟。

  第二日又是照旧。向孔圣人牌位行礼之后。众人便等着正考的题目送来。这时。只见刘浩然在刘存忠的陪护下施然走来。他走进考院。摆摆手拒绝了朱升等人的行礼。而是先向孔圣人牌位行了一个大礼然后站在一边说道:“我只是来看看。们继续。”

  朱升等人不敢耽搁正事。众人取下刘存忠手里的盒子查看上面的封条。发现无误后便打这个小盒子。出一个信封。上面贴着一个大封条几乎占了信封的半部。上面然刘浩然的“江南行省丞相”大印。打开信封。取出一张叠好纸条纸条结-部分有一个火漆。上面印了“浩然正气”的小印。

  朱升屏住呼吸。拆开纸条。将其展开后。围上的宋等人不由脸色出现各种表情。纸条上写着两句话。一句是“格物致”另一句是“非信无以使民,非民以守国。”他们都知道。前一句出自“礼记”格物致知诚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后一句出自前宋的《资治通鉴》司马光评论商变法的一段话。

  朱升觉的自己学生这目出的有点意思。前一句不但是儒学的经典字句。更是理学注重的。算是四书五经的范围。但是他知道。自己学生刘浩然心里的格物致知却与郑玄朱子等名儒注释的意境有区别。而且这一句话。就是各理学的理解也是不同的。很有争议。

  后一句却跳离四|五经。从《治通鉴》这部史书中取题但是从大义上讲。《资治通鉴》是前宋的钦定史书。官员们“指定读物”。而自称秉承前宋一脉的南行省用来考题取士也无厚非。这小子。真是精于算计。这两道目。即让理学学派看到了希望。又让其他学派看到希望。可见刘浩然是做过一番权衡的。

  这两道题目很快被考务"写在几十道大纸上。钉在木架上分别展示在众考生的眼前。朱升甚至能听到不少考生发出的倒一口凉气的声音。格物致知好说。正在他们学习范围之内但是《资治通鉴》这句话。却为难了不少在理学思想气氛下只是苦读“圣贤书”的考生。他们虽然也能猜出这句话意思。但是你要是没有熟读《资治通鉴》。不知道这句话出处的整体意思。叫他'|如何发挥?要知。一般理学学派的学子。能熟读史书的不多。要是真做到那一步。哪个不是一的的名士?

  刘浩然站在一边。只是默默的看远处的考生答题。他刚才随意的在考院四处走了走。的就是感受一|某种满足感就像某个领导人在公务员考试中视察一般。“小伙子。好好考。考出水平来好为人民服务。”想到这里。刘浩然不由为自的“恶意”感到好笑。但是他不想影考生的情绪。走了几圈后便坐在正院与朱升宋等人闲聊起来。时间过很快。过了未时。便有考生续交卷。这是策问题。一旦确定论点。展开论述。能检查的就只是错字了。而一旦从草稿上誊写到试卷上。就是有错字也不好改了。你总不能在试卷上涂个大墨团吧。

  考务官先将交上来的试卷封订。后按照顺序在试卷上盖上一个编码。如第一百零八号。再将试卷的内容誊写在同样编号为第一百零八号的一张纸上。再整理成册。交由考官批阅。

  刘浩然先看了几份誊写的试卷。“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不到也。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穷其理也。”这应该是程朱理学嫡传的学子。

  “格。犹也御。能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矣。郑氏以格为来。或者犹未尽古人之意乎。

  ”这是一个聪明的考生。因为他从第二句题目中猜出自己应该赞赏司马光的学问。于是毫不犹豫的将司光的注释做为破题。

  “心不可一事。自立心。人心本来无事胡乱。彼事物牵去。若是有精神。即时便出便好;若一向去。便坏了。格物者。格此者也。伏仰象俯法。亦先于此尽力焉。不然。所谓格物。末而已矣。”这应该是陆学理学的弟子所做的。

  这一份有点意思。“观其著以知其微。察其显而见其隐。此格物

  之要道也。儒者之道。格物以致其知贵能推其类也。水而知学。观田而知治国。推之而已。”应该是刘基刘伯温的学生因为这一套格物致知是的主张。

  “老师。你看这份试卷。”刘浩然悄然对朱升说。朱升接过试卷一看。只见这张试卷格物致知策中首先写道:“格知在心意之先。知之至者。皆物格之验矣。”

  “这应该是永嘉之学的学子所作。”朱升思量一会说道他随即翻开第二张试卷。只见“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策问中赫然写着:“卫何以信使民?利耳。既无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故为政要诚”明赏罚。诚。发号出令。必思生民之大计。而不乎一身之喜怒。赏。是指爱人之功。求人之善。举之公卿之上而忘其疏贱之丑。罚是惩人之过。明人之恶。之窜之|而遗其贵近之厚。故可使民守国。”

  看到这里。朱升微笑道:“错不了。的永嘉之学的论调。”

  刘浩然点点头。毫不避讳道:“此人言论甚合我意。”格物致知。在心意之先。有点唯物主义的味道。而知之至者皆物-验矣简直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元末版。而“诚赏罚”正好说到了这个“信”字中。在刘浩然看来。一个政府没有了公信性。老姓还怎么拥护你。怎么你守江山?

  朱升笑了笑。看了一边正在看试卷的宋悄声说道:“但是要想取此人为一甲前三恐有难事。溪先生必定会他其文刻峭精工。而义理未的为纯明正大。

  ”

  刘浩然也笑了。虽然拜在朱升门下。苦读过一番但也仅限于能读懂古文。了解当前各学派的主要思想。要他去辩论什么义理。十个他也不是宋的对手。但是刘浩然担心。朱升陶安李习都受过自己的潜化。也清楚自己想取什么的士子。所以就算宋坚持。也不用担心这次科举全取的理学士子。

  刘浩然放下手里的卷子。重新阅起其它试卷。时间很快就到了酉时。

  第三天考试。刘浩然没有。只是让刘存忠送来了试题。平江关税司一年所纳关税胜过平府的田赋(以当年粮价折算)。是好事还是坏事。当立何律法保证该司关税最大化?

  这道题目可为难那些理学学士'了。他们的强项不是这里呀。只好说些不痛不痒的话题。说什么做人做事当以德为先。以“守心”为上。甚至有学子对关税不以为然。认为田赋是根本。说无无粮产。金银如山又如何?更有学子关税是与民争利。当废除关税。藏富于民。不过相对而言。永嘉之'的学子和江'大学东南大学的学子就能切中要害。发表了一番有用的言论。

  九月初六。江南省第一次科举终于放了第一次榜。三百六十名举子新鲜出炉。这其中永嘉之学学子占了二十二人。江宁东南大学学子占了二百一十六人。

  九月初七。三百六十名举人在江南行省议事堂前进行了“殿试”。刘浩然以“经世致用”题。考策问最后确定名次

  最后经过刘浩然确定。一甲取六十人。二甲取一百人。三甲取两百人。出乎人意料是一甲第一名是来自江西抚州的王侍尧。他的格物致知批判程朱。肯定有否定;批判陆王。则否定中有肯定;他提出盖格物者。即物以穷理。唯质测为的之。王侍尧即继承了程朱的格物穷理的思想。但是又提了要以实践和事实为判断准绳。他的思想有进步但是不激进。在加考中王侍尧出了立《商法》《契约法》等律法来规范商贸活动。达到监控商贸活动。正常收关税的目的。“即不赋重阻商。又不|库流失。”

  而在殿试中王侍尧更提出了经世致用。当以利国利民为本。“国为信。民为富”。对于这个有想法。但又不冒进的学子。刘浩然自然点了他为第一名。

  一甲第二名是江宁大学学子徐茂诚。第三名是温州的叶淙温。他的文章虽然最的刘浩然的心仪。尤其是在加考关税方面。他甚至提出设立钱庄。通过控制货币流通来监控关税。简直就是超时代的想法。但是过于激进。不为宋等理学士人所喜。进一甲都阻力很大。因为他杂考的诗词只的了个丙。但是在刘浩然的强力坚持下。终于被点为第三名。

  接下来。一甲其余人等以及二甲三甲人员都全部落定。至此。江南行省第一次科考全部结束。这次科-结果的最大影就是江南士子开始狂热的报考江宁东南大学。因为从科举成绩来看。这实在是一条捷径。但是刘浩然和其他大臣们都知。影响不止这。

  请收藏本站:https://www.diaojiao.cc。调教小说手机版:https://m.diaojiao.cc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